2025年07月15日来源:不详0
7月12日至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昆明联合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会议以“AI时代高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150余所院校的3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线上参会1000余人。
凝聚战略共识,引领范式重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视频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开幕致辞中提出“以公转带自转”的战略思想,强调必须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协同纳入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着力打破固有学科壁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安富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安富指出,AI不仅是工具性革命,更是教育范式的重构。他呼吁技术开发者坚守“科技向善”初心,将人类尊严、文化多样性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设计;人文学者主动拥抱AI技术,用批判性思维为AI发展校准方向;院校研究者提升数字素养,在“人机协作”中保持主体判断力。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董事长何雨珊致辞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董事长何雨珊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33年来办学历程之不易,创办者杨红卫与孙澄怀揣着“让所有孩子有书读”的初心创办学校,从首届200余名学生发展为累计培养15万余名毕业生,从非学历培训机构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根基持续夯实,但“以学生为中心,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始终不渝。在办学特色方面,何雨珊强调两点核心实践:一是以“硬核担当”锻造应用型人才,通过建设一流实训硬件与创新设立“翰文院”,深化工匠精神培育;二是以“五育融合”培育时代新人,形成国防教育示范引领、双创竞赛屡获佳绩、本土文化深度融入的办学亮点。作为年会主办方,她表示将搭建交流平台,与教育界同仁共谋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贡献“经管方案”。
探索落地路径,聚焦关键主体
在实践路径层面,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提出应对AI时代挑战的三维路径,即厘清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的观念;创建提供综合性学科体系的平台;创新制度机制,推进治理结构从“层级科层”向“网络化协同”演进。
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作报告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长钱素平教授以“构建‘五育融合’新生态,聚力打造边疆应用型人才新高地”为题,系统介绍了学校“一核四驱五位一体”的五育融合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课程、实践、基地、竞赛四大驱动,实现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动淬炼的深度融通。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长钱素平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阎凤桥教授以“我们如何迎接AI时代的到来?”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媒介发展史与人类认知模式变迁。他警示教育需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避免技术依赖削弱独立思考能力,推动教师转型为学习引导者。
北京大学阎凤桥教授
多元深度研讨,赋能院校研究
会议精心设置了六个平行分会场,议题涵盖高校战略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发展等前沿领域。
在“AI时代科技与人文协同驱动的高校战略变革”分会场,桂林师范学院校长黎琼锋作《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及其唤醒》主题报告,提出应对主体性缺失的唤醒路径。
“AI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分会场中,南昌工学院副校长徐九南展示《美育教育三维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为科技人文协同育人提供新思路。
“AI时代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发展”分会场聚焦边疆院校特色发展,探讨AI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区域方案。
主编圆桌发言
会议还创新设置“主编圆桌发言”环节,《大学教育科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负责人围绕“AI+院校研究实践的写作范式”展开深度对话,为学术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指导。
本次学术年会本次年会的举办,标志着高等教育界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探索科技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全国高校在数智时代平衡科技与人文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筑牢根基。
↑ 上一篇:云经管全面打响“三年质量提升”攻坚战!
↓ 下一篇:李安泰先生向学校捐赠一批精品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