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院首页  |   招生咨询:0871-68314770

 明德  致知  树人 

Mingde Zhizhi Shuren

当前位置:教育学院  >>  党建工作  >>  浏览文章

深学细悟精神要义 践行使命育时代新人 ——教育学院党总支开展6月党的创新理论学习

2025年07月15日    教育学院    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教育学院党总支于六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理论学习活动。

本次学习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教育领域的使命与担当,引导全体党员教师在深学细悟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知行合一中践行教育使命。

A1.jpg

教育学院党总支精心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将习近平总书记的 1 篇重要文章、1 个重要讲话以及相关回信精神作为核心学习内容。考虑到党员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学习活动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研讨与实践交流相融合的方式进行,确保每位党员都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在集中学习环节,教育学院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召开专题学习会。会上,党总支书记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求是》杂志2025年第12期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深刻阐述了中长期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规划在引领方向、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结合教育领域实际,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有教师谈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中长期规划的指引,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中长期规划,能够为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提供明确的目标和路径,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随后,全体党员教师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讲话高度评价了陈云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强调要学习陈云同志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心系人民、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通过学习,党员教师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以陈云同志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守初心使命,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A2.jpg

与此同时,教育学院党总支还组织党员教师学习了习近平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的回信。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嘎拉村的发展变化表示欣慰,鼓励村民们继续团结奋斗,建设好美丽家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封回信不仅体现了总书记对基层群众的深切关怀,也为我们在工作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生动范例。党员教师们表示,在教育工作中,要始终把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放在心上,积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学生。

此外,学院还组织党员教师观看了人民网相关时政报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通过观看报道,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纷纷表示要在教育岗位上积极作为,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自主学习阶段,党员教师们根据学习计划,认真研读相关学习材料,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撰写学习心得。许多教师在心得中谈到,通过学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角色和使命。有的教师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思考如何将总书记的重要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教师则聚焦教育评价改革,探讨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A3.jpg

为了检验学习成效,学院举办了学习成果交流分享会。会上,部分党员教师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思考。一位语文教师结合《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篇文章,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长远眼光和规划能力,通过开展主题作文、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未来的发展;一位数学教师则围绕纪念陈云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谈到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精神,引导学生严谨对待每一个数学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A4.jpg

本次六月创新理论学习活动,为教育学院全体党员教师带来了一场触及思想根基、浸润精神肌理的深刻洗礼。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研学,教师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实现了认知维度的跃升,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深化了教育初心的体悟。

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思想引擎,把理论养分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践动能,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姿扎根讲台,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务实作风深耕育人场域。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将始终锚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着力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锻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力量。

至善育人

图文:敖海燕

 一审一校:李晶

  二审二校:包禹静

  三审三校:王为仕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